永豐餘在台灣造林逾30年,遠遠走在各企業的前面,只是先知似乎總是寂寞,30年種樹過程充滿期待與落寞。

永豐餘林業部主任李晶元說,永豐餘從未因為造林而獲得實質的經濟報酬,大家長何壽川可說是「以收藏家的態度來投入,有人收藏古董名畫,他是收藏自然資源」。

身為造紙業,永豐餘早年在台灣造林的目的,是為了取得紙漿原料,永豐餘從創辦人何傳開始,持續買下森林地,直到何壽川接棒後,永豐餘擁有的森林面積已達1,318公頃。

何壽川當年還親自到菲律賓南島找到並引進源自南美的銀合歡樹種,原本期待其生長速度比一般樹種快二、三倍。沒想到引進台灣後,才發現銀合歡到了台灣後水土不服,不僅樹木本身產生病變,也不適合台灣多颱風的氣候環境。

林務局長顏仁德回想,銀合歡最嚴重的問題,是對其他樹種造成排他性。

何壽川也體認到,生態中萬物必有一剋,「不是引進的樹種錯,而是要考慮是否會引進周遭生態變化」。

為了記取教訓,何壽川更認真地研究樹的育種及交配,接著永豐餘又開始由南美洲引進雜交過的桉樹,再自行培養出新種桉樹。當永豐餘研究的桉樹已達到製漿需求後,從1991年開始,政府及環保團體對於森林管理趨於保守,為了水土保持,及生態保育,台灣森林在砍伐上受到很大限制,使得永豐餘未持續在台灣種植桉樹。

其後,何壽川將造林的企圖心延伸到海外,永豐餘除了投資印尼金光集團,以整廠輸出方式協助金光集團在造紙及造林技術的壯大,後來更進一步拓展到泰國及中國大陸。

現今永豐餘在全台灣仍有七座林場,面積共1,318公頃,這些林場不種桉樹後,改種肖楠、烏心木,和台灣櫸等,總種植數量200萬棵。

另外,位在台東關山的電光林場,在何壽川的規劃下成立「原生植物園」,蒐集台灣原生樹種數百種。李晶元說,永豐餘和林試所及大學森林系教授討論,哪些樹種有滅絕的風險,就趕快移到園區內培養、栽種。

其中的台東蘇鐵,全世界僅在台東生長,早在日據時代已被視為珍貴樹種,李晶元在早期的日本宿舍找到,再移到原生植物園內。此外,台灣海棗也是原生植物園內的稀有樹種。

永豐餘以造林為起點,不斷創造出新的「綠色價值」,成為台灣造林業的開路先鋒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len831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