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|
中華電與高盛的美元匯率選擇權交易案昨天震撼市場,熟悉財務的人士分析,有三大疑點難以解開。首先,合約交易期達十年,有違一般操作3個月、6個月的水準;其次,財務處長的層級可以操作名目本金達10.4億美元的金融產品,公司內控似乎有漏洞;同時公司揭露的處分情況也令人摸不著頭腦。金管會難道不應該查個清楚,給個交代嗎? 這件案子引發股市、外資和許多財務人員廣泛討論,央行也對此加以了解。據了解,中華電信一年僅2億美元買匯需求,稱不上需要避險,不如說這次中華電是陷入「想要套匯獲利,反被匯套」的窘境。 財務人士分析,在交易期間上,一般電子科技廠商對避險的操作集中在3個月或是6個月的期限,也有較長放在1年期限,但鮮少有人會買10年期的外匯選擇權,這已經不是在避險,也有違常規。中華電新到任的財務副處長周朝鼎之前曾服務於中信金,連他也認為交易期達十年是非常少見的情況。 在公司內控上,這宗選擇權是差額交割型式,即中華電不用拿出實質的本金,等到匯率產生價差再繳交金額,單筆名目本金為200萬美元、400萬美元,例如昨天實際產生損失而繳交的金額是新台幣240多萬元。但是,這宗案子的名目本金達到10.4億美元,董事會僅授權財務處長處理,不需要財務長來了解交易條件,實在不符常理。 有資本額百億元的企業財務長便自嘲,自己能處理的額度只有1,000萬元,和中華電財務處長相較,真是遜色太多。 熟悉財務人士指出,這件選擇權交易案有很多令人覺得是前所未聞的情況,公司卻是以操作人員判斷失誤一語帶過,操作人員不是神經太大條,就是其中有外人難窺堂奧之處,市場上也因而傳出許多匪夷所思的說法。對於中華電的案子,在公司召開海內外法說之外,主管機關也應該查個清楚、要求公司給投資人更明白的交代。 |
- Mar 06 Thu 2008 13:47
中華電想要套匯 反被匯套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