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【經濟日報╱編譯 謝璦竹】
2008.04.25 03:12 am
 

芝加哥期貨交易所(CBOT)的穀物期貨價向來被視為全球性的指標,不過僅限於小麥、玉米與黃豆等,稻米期貨合約交易量少,不能反映全球供需。鑑於缺糧問題凸顯稻米交易與避險日益重要,專家建議設立亞洲稻米的期貨交易合約。

CBOT稻穀期貨24日飆破25美元,但交易員和分析師說,CBOT的稻穀期貨主要是投機工具,不能反映全球供需,也不像其他穀物期貨合約扮演重要的避險功能。

摩根士丹利前副總、阿肯色州稻米經紀商柯爾曼說:「CBOT 稻穀期約作為市場價格釐定的機制,尚未被市場普遍接受,因為該期約缺乏流動性,交易不易,在美國都還不具公信力,遑論全世界。只因為稻米最近漲得凶,才備受注目。」

稻米是全球第二大主食,全球產量4.25億公噸,僅次於小麥的6億公噸。其中,美國稻米產量僅600萬公噸,主要在阿肯色州。儘管美國超過一半稻米用於出口,全球稻米總出口量卻只有2,700萬公噸,相當於稻米產量的6%。反之,小麥產量的17%用於出口。因此稻米基本上仍是一種地方性的穀物。

穀物顧問業者firstgrain.com主管漢米頓說,CBOT稻穀期約是專為美國稻米產業設計的避險工具,交易的是稻穀(rough rice),而非一般供出口的稻米(milled rice)。而CBOT的稻穀產自阿肯色州,品種為長米,也非主要稻米出口品種亞洲長米。

如果要建立全球性的稻米期貨交易,應該從亞洲開始,例如以亞洲米價指數為本的期貨合約可能吸引泰國、越南等全球主要稻米出口國,以及中國、印度等大消費國的興趣,也將有助於全球稻米交易機制更加成熟。(取材自路透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elen83144 的頭像
    helen83144

    未上市/理財致富網0938274983

    helen831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