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|
美國成長趨緩效應衝擊亞洲各地,但因亞洲各國經濟依賴美國出口市場的程度不一,國內市場需求的強弱也有別,所受的影響各不相同。綜觀之,馬來西亞的抵抗力可能比較強,而南韓受美國景氣減弱拖累的風險卻比預期高。 第一個影響要素是對美國需求依賴的程度。按亞洲諸國輸往美國出口額占國內生產毛額(GDP)比重不同,衝擊有輕有重。據Brown Brothers Harriman公司評估,香港依賴最深,比重高達25%。其次是新加坡,占21%。馬來西亞占20%,泰國占10%,台灣占9%,中國大陸8%。 依賴程度較輕的國家包括:菲律賓(9%)、南韓(5%)、印尼(4%)、巴基斯坦(3%)與印度(2%)。 不過,有些國家雖然對美國市場依賴很深,但因為內需經濟強健,更能緩衝海外市場疲弱的衝擊。許多亞洲國家今年都積極加強基礎建設,可望維持國內穩定的需求。 南韓輸往美國的出口雖只占國內生產毛額5%,但由於國內需求不穩定,加上其信用與收入的比值仍然偏高,較難提供緩衝,來因應美國成長減速的風險。 中國大陸對美國的依賴比南韓深,但內需經濟動能很高,尤其今年是奧運年,經濟成長可望持續熱絡。 印度的依賴最淺,自然是投資首選。不過由於印度相對免疫於美國市場變動的事實早已眾所周知,資產價格早已反應過了。 也許最值得關注的是馬來西亞。馬來西亞對美國市場依賴很深,但是很有機會靠著國內需求撐起成長。總理阿布度拉13日宣布解散國會,提前舉行大選,目的是為鞏固改革。伴隨大選而來的支出增加,加上馬國富含棕櫚油、天然氣與原油等火紅商品,都有利穩定國內需求。 阿布度拉11日推出一項重大開發案,初期投資50億馬元建設婆羅洲沙勞越可再生資源走廊。這是長期經濟藍圖五項計劃中的最後一項。 馬國經濟展望佳,以致馬元在部分亞幣下跌之際,依舊相當強勢。 台灣也有大選題材,原因是選後可望改善與大陸的關係,開放投資與旅遊等。不過,道瓊社專欄作家馬西森說,這些希望可能過度放大了,如果大陸方面沒有具體、快速的進展,可能令市場失望。此外,台灣科技股與美國連動密切。 |
- Feb 18 Mon 2008 14:52
美經濟傷風 亞洲抵抗力有別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