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|
義大利13日舉行國會選舉,前總理貝魯斯柯尼與前羅馬市長魏特洛尼爭奪總理大位,但不論誰當選,面對歐洲病夫的義大利經濟,大概都會頭痛萬分。 新總理必須重振成長停頓、口袋空空的經濟,因為十年來,不論誰當總理,世界第七大的義大利經濟表現都不如歐洲其他國家,國際貨幣基金(IMF)甚至預測今年義大利經濟根本不會成長。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,義大利必須縮小占經濟活動約50%的國營部門,強化經濟效率。義大利也必須降低沈重的稅負,提高就業率、尤其是女性與青年就業率。 不過大家也普遍認為,義大利政府缺少推動經濟改革的工具,政治力量分散在從工會到企業遊說團體的幾十個利益團體中;現有國會大約由20個政黨組成,政客要贏得政權,必須組織範圍廣大的聯合政府,結果國家治理變成艱鉅工程。 義大利最大的聖保羅銀行執行長巴塞拉說:「沒有一個政治力量把國家成長當成重點。」 貝魯斯柯尼在這次選舉中,聲勢一度領先魏特洛尼,但後來魏特洛尼加緊追趕,縮小差距。義大利法律規定,投票日前二周起,不准刊出民調結果。 選戰打得愈熱表示贏得國會多數席位的希望愈渺茫、通過不受歡迎法案的機會愈少,預期新成立的國會可能再度陷入支離破碎、難以推動決定性的深入改革。 新政府必須處理的第一個問題是衰退的風險,但新政府可以動用的工具很少,義大利的預算赤字和國債水準在歐元區排名一直高高在上,缺乏可以用來刺激經濟的資源。 貝魯斯柯尼和魏特洛尼都主張加強基礎建設、適度減稅、縮小官僚體系、出售國營部門資產,以便減少國債。 過去的政府推動過類似的作法,卻少有成果,主因是受特殊利益團體拖累。 政治上十年的怠惰已經開始撕裂義大利的社會結構,高齡化、青年高失業率、薪資水準、競爭力、生產力等問題都難以解決,可能在短期內凝聚社會壓力,引發社會緊張,考驗在這次選舉中獲勝的新總理。 |
- Apr 14 Mon 2008 11:33
拚經濟 義國新總理難題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